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王良玉:心系“特殊人群” 力建“善爱之家”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数 388  更新时间:2013-12-4 12:17:21  文章录入:zhuning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张珺 ) 姑苏,桃花坞河畔,穿过一条窄窄的小巷,你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做手工编制,有的在谈笑风生……若不是门口挂着牌子,记者也很难想象这么整洁温馨的地方是桃花坞精神卫生日间康复站,眼前的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患有不同的精神疾病。

然而,17年前,这是却曾是邻里间相传的“聊斋屋”。“草长得比人还高,房屋破破烂烂,不少椅子只剩三个脚。病员们穿着破破的裤衩,顶着蓬松杂乱的头发,怔怔的看着我,看得我心里发毛。”王良玉清楚的记得,1996年的夏天走进这里,第一次接触精神病人的情形。此后,她下定决心,要给予这些特殊人群一个温暖的“家”,要让他们活出尊严,活出精彩。

王良玉在办公室办公

病员岑庭孝赠锦旗

王良玉耐心地指导病员做手工艺品

  人生转折——

昔日的“经商能人” 如今的“特殊家长”

王良玉曾是街道下属东吴贸易公司经理。“公司旗下有商场、饭店、加工厂、养护队等8个实体,一年上缴几十万元利润。”那时的她,意气风发,是个“经商能人”。

1996年9月的一次调任,成为了王良玉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次命运转折。她突然接到组织任命,要她出任桃花坞街道精神病工疗站站长,她整个懵了。那时的桃花坞精神病工疗站是苏州市第二家街道工疗站,监护着辖区400多名病人。初到工疗站,王良玉大吃一惊,几十个病人挤在阴暗肮脏的院子里,病人治疗、监护不到位,站里经济青黄不接,整个工疗站帐面只剩下了76元钱。

天生要强的王良玉,誓要改变这种状况,给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干出个样子来,让人看看我的本事。”接手工疗站后,王良玉多方联系桃花坞街道等部门,亲自带队,帮忙拉砖头、加水泥,马上对工疗站进行了简单的改造,院子里除去杂草、铺上水泥地砖,办公用房、康复病房等划分清楚,并建起了简易的厕所。同时,王良玉还带领康复员在空地上栽种了月月红、夹竹桃、美人蕉等花草树木。多番努力后,工疗站焕然一新,给了康复员一个干干净净的“家”。

从一个贸易公司的老总到精神病人工疗站站长,王良玉顺利地完成了角色转换。在工疗站精神病人心目中,她是他们的“特殊家长”。 作为工疗站站长,她真正地将精神病人当作家人看待,呵护着每一个病员,教育他们做事、懂事,也鼓励他们主动去关心他人。“他们是康复员,有时候又像小孩子一样要去哄,有时候又要你当他是正常人一样去尊重。”

倾心服务—

“聊斋屋”变“善爱之家” 悉心照料温暖病人

为走进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王良玉狠下功夫,费尽心血。她坚持每天一上班为就对各位病人的言行和举止进行细致的观察,将观察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将其与发病情况进行对照,总结发病规律和病症特点,久而久之,王良玉练就了一眼就能辨别病人是否将会发病的火眼金睛,扫除了和病人交流时的心里障碍。

“要想彻底赢得他们的信任,还得把他们真正放在心里。”她努力让病人在工疗站体会到家的温暖,有了困难有地方倾诉,有人能伸出援助。过年了,放假了,王良玉更不会闲着。病人放假了,她就忙着一家家走访。哪个容易忘记按时服药的,哪个最近感冒还没有好,哪个家里出了麻烦,哪一个可以替他申请困难补助,哪个家属对病人产生了厌弃心理,哪个单位改制了需要重新确定生活保障……每一个病人的情况,王良玉都了如指掌,并时时放在心上,尽可能地为他们做更多事,争取更多的利益,让每一个病人都能安心、静心地在工疗站接受治疗。  

人大代表来康复站调研

王良玉带领康复员参加残疾人招聘会

在2012年中秋、国庆佳节来临之际,桃花坞街道精神卫生日间康复站举办了双节茶话会,善爱之家学员、站内康复员及其家属,齐聚一堂,说说家常,道道里短,一起过一个团圆节。会上,王良玉首先向家属们汇报了康复站近年来站内管理,康复员的工疗、娱疗、药疗情况,同时就各病院在站内参加活动的表现和工作中尚存的不足与各家属进行了沟通。王良玉表示,康复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这里的学员康复员多属低保及低保边缘户,在为他们进行健康诊治,稳定和巩固病情的同时,更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发现人情世暖的心。

这些年来,作为无偿服务的“慈善机构”,桃花坞街道日间康复站、“善爱之家”共收治精神康复病人46名,智障残疾人11人,提供免费午餐和无偿治疗服务,同时还有网上病人415人,重性精神病患者280人。对待每一个精神病人,王良都怀有满腔热情,倾心服务,用温暖让他们早日康复起来。

真心关怀——

心系患者出谋划策  多彩生活助推康复

在康复站走上正轨之后,王良玉又开始筹划如何使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复疗效,让他们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王良玉坚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娱疗活动和心理疗法的实施,提高病人康复效率。

工疗活动方面,王良玉一直找些简单的加工活给病人们做。当没有加工活时,为了不让病人们“闲”着,王良玉特意请来老师教病人们做丝网花,在2007年平江区举行的残疾人慈善义卖会上,工疗站病人的摊位最热火,他们做的丝网花一天卖出了400多元钱,虽然数目不大,病人们却开心得很。通过简单的劳动,让病人体会快乐,开发智力。

此外,王良玉还积极鼓励病人们参与下棋、打牌、唱歌、看书、看报等各项有益活动,这种药疗与心疗病重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街道领导充分认可。在街道的大力支持和多方联系下,康复站曾多次邀请苏州科技学院的师生来站举行联欢活动;邀请广济医院的心理医生定期给病人上心理课,教授精神康复的知识,进行心理疏导;邀请派出所民警来开“法制大讲堂”,引导病人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行为是错误的。

2013年5月,王良玉邀请了三位有名画家,与辖区内30多名爱好书画的残疾人居民进行了现场学习、交流。书画家笔会上,三位画家现场挥毫泼墨作画,很多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就围在一旁认真观摩,画家们则一边画一边向残疾人讲解绘画技巧,现场的气氛很融洽。“作为唐伯虎的故乡,桃花坞街道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我们这里很多居民都热爱琴棋书画,残疾人也不例外。”王良玉告诉记者,康复站里不少残疾人居民都有绘画、书法、泥塑等爱好,但是因为条件限制,一直没有机会与名家亲自接触、学习,而这次街道组织的交流活动,让不少残疾人朋友拍手叫好。

正是通过这些特殊的人文关爱治疗法,有效地促进了病人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在王良玉呵护下,不少病人的病情都在平稳中取得转好。其中女病人李某、陈某等病友重新回归社会参加工作,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一位康复病友根据自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工疗站出了个平民作家》。他深情地回顾道:“工疗站王良玉站长看到我有写文章的爱好后,便鼓励我,还主动审阅我写的每一篇文章,并在核实我所写内容后盖上工疗站的公章,让我坚持写作投稿。”

 

一路艰辛,一路硕果。近年来,桃花坞街道精神卫生日间康复站,这个承担着数百名精神病人的康复服务工作站,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精神管理典型、入选卫生部“686项目”苏州首家试点。王良玉本人也因出色的工作表现,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好人、苏州市2012年度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等二十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对于王良玉而言,年轻时,也许需要精神奖励作为自己价值的体现。然而,通过17年来与康复站病人们的接触,今日的她,早已对荣誉一笑了之。在街道推荐她为最美基层干部时,她多次找领导,“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你们推荐年轻的干部吧,我只是做好我该做的事情,以后我退休了换做任何一个人接这个都会做好的”。在她心里,能够为康复站里的每一个病人谋求最大的尊重和利益,才是她一直坚持和努力的目标。  

点击观看视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