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陶瑾  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数 94  更新时间:2014-2-26 10:48:03  文章录入:zhuning

苏州的清秀、古雅和风韵,是怎么描绘也不会过分的。听苏州人说吴侬软语,会联想起那些幽深清寂的小巷,想起那些“养”在巷里的名居。

天清气爽的日子,不妨穿过喧嚣的闹市,深进小巷,去宅园里走一走。时光仿佛回到了过去,让人走进历史,走进古人曾经营造的那份意境中。

庭院小筑寻苏意

探幽:王洗马巷任宅

经过王洗马巷中段,一栋高深却不显山不露水的宅子,引人注目。由门前的石碑便知,这里是任道镕故居。

清光绪年间,河道总督任道镕建宅,民国初年归富商万氏。苏州解放后,先后被美和布厂、大众染织厂等使用,后散为民居。2003年开始迁居修复。

通过金阊区房管局工程师肖永和,记者有幸走进其中。任宅现有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在苏州园林宅第中占有显赫地位,2009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任宅现在被一位在上海拓展事业的苏州女商人买了下来,她对苏州老宅情有独钟,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处满意的苏式庭院,如今圆了梦。

私家园林,借得一泓清水,垒上几块湖石,便能营造出一种庭院小筑的气氛。在任宅闲庭游走一下,这般感受油然而生,仿佛把相机怎么摆都能拍出园林之美。

任宅为前园后宅布局,进大门右拐,即达花园。花园中部有墨池一方,水榭临池巧架,池东曲廊环绕,池北古树参天,亭角飘逸。立于池边,可以将人的视线引向庭院深处。墨池东南的书斋庭院,面积不大,迂回而有层次,四周均置槅扇和槛窗。庭院北侧,为一琴室小院,环境清雅。

时光停止,开始倒带。当年,都攻于书画的任道镕和夫人吴兰婉,静坐在书斋庭院,一个皓腕绘山水、一个昂首颂文章,这是多么令人羡慕、憧憬的苏式生活呀!

而万宅之精华,其实是轿厅往西的“霭庆堂”,据说当年用全楠木建造,相当华丽,可惜后来被拆除改建,现为一幢居民楼。

据了解,任道镕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退居苏州后,除王洗马巷的宅子外,在人民路乐桥北堍西也买下一处宅子。坐北朝南,主建筑两落六进。东落前有一小园,园中栽植繁华佳木,巧置山石池沼,在拓建干将路时被拆除。

闹市之中歇歇脚

觅静:吴一鹏故居

穿过通贵桥,来到东杨安浜旁,玉涵堂古朴又安静地立着。

玉涵堂是明代礼部、吏部尚书吴一鹏故居,又称“阁老厅”。这是苏州城外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乃江南名宅的典范之作。

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距今有500多年历史。玉涵堂总体上依旧保持着明清官宦士绅大型宅第的格局,现分四路五进。几经沧桑,阁老厅在清道光年间被改为戏院,后为徽州茶商王氏所有,变身茶场仓库,留存至今。

有关主人身世,还是个谜。《常熟县志》称吴一鹏的科第隶属于常熟学府,当年有流言说他是少司空(即工部侍郎)徐恪的私生子。然而,这段野史与文徵明撰写的墓志铭多少有些出入。

吴一鹏,为官正直清廉,体恤民情。当年宦官刘瑾独揽朝政,不少官员都对他卑躬屈膝,但吴一鹏不卑不亢。嘉靖五年,维扬一带久旱不雨,四处逃亡的人们几乎将道路堵塞了,他得知后立马奏报朝廷,提出减免灾区租税,开仓济民,并疏通河道以便运粮。

他也是个宁静致远的人,名利于他有如浮云。他怀有好古乐善之心,很多义举都惠及乡亲百姓。

现在,玉涵堂第三路是山塘人文风情馆。展厅后面,还“藏”着一个精致的后花园。当年吴一鹏的儿子吴子孝为孝敬父母,在山塘造了一个“真趣园”,雍正年间赵成秋将其改为赵园,不过早无遗踪可寻。现在这座园子重建于2003年。更有意思的,是里边还有一座五个顶的亭子,叫沁香亭。

精美的砖雕门楼,小巧的蟹眼天井,别具一格的后花园……无不展现着姑苏人家精致、风雅的生活追求。

感触岁月的余温

询古:大石头巷吴宅

大石头巷,一条并不起眼的小巷,势力范围东起人民路,西至东美巷。不过几百米长的小路却深藏着不少名人故居。

记者来到35、36、37号吴宅,清代所建。如今这里已散为民居。

吴宅原有房屋三落六进,沿仓米巷为后花园,上世纪70年代,后花园建了房屋,吴宅后门被堵。现吴宅三落五进,东落三进,前后两个庭院。36号尚存两座乾隆年间的砖雕门楼,是吴宅最美的一景。

走进36号,沿着弄堂直走,推开一扇古老的木门,那座“舍龢履中”砖雕门楼让人赏心悦目。接着穿过一条漆黑的弄堂,来到第三进。没想到,一座更精美壮观的“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让记者大饱眼福。

吴氏第三代子孙吴觉荪向记者娓娓道来门楼里的雅事。字碑镌刻“麐翔凤游”四字,象征吉祥、富贵、长寿。下枋以翁森《四时读书乐》诗为题,以“春、夏、秋、冬”四首诗的最后一句“绿满窗前草不除”、“瑶琴一曲来薰风”、“起弄明月霜天高”、“数点梅花天地心”分别作为一组砖雕的主题。

吴觉荪告诉记者,他的祖父叫吴南甫,早年,祖父在上海经商,挣得一份家业。晚年到苏州颐养天年,得灵岩山高僧印光法师的推荐,1940年才买下这座大宅。

相传,清乾隆年间,此宅为沈三白故居。但究竟是不是,至今还未证实。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对仓米巷住宅有作过描述:“院窄墙高,一无可取,后有厢楼,通藏书处,开窗对陆氏废园,但有荒凉之象”,他与芸娘结婚后,由“沧浪亭”爱莲居,迁至仓米巷。每当茶熟香温,花开月上,沈三白夫妇开尊对饮,觅句联吟,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曲径通幽,小坐玩月

访趣:俞樾故居

冬日的阳光格外温暖,马医科巷里有下棋的老人,闲聊的居民,有大饼油条的浓香,流露出浓浓的市井味儿。43号,曲园,为晚清学者、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

俞樾是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中进士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主持该省乡试时,因“试题割裂经义”被劾后削职归田,后移居苏州,潜心学术。1874年,俞樾在朋友的帮助下,购得马医科巷的潘世恩旧宅废地,亲自设计,筑室三十余楹,利用弯曲的地形凿池叠石,栽花种竹。取名“曲园”,自号“曲园居士”。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将曾祖故居捐献出来。1957年由政府拨款进行维修。十年动乱中,厅堂、花园等损坏严重。1980年,顾颉刚、俞平伯等7人联名致函,建议早日修复。目前这里已对外开放。

走进曲园,瘦雅、恬静,整个宅子犹如一个横放着的书架,屋、廊、轩、亭宛如架中某栏某格,真应了那句“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

正宅居中,共五进。第一进,轿厅,现陈列了俞樾先生常用的印章、部分出版物、手迹等。第三进“乐知堂”,当年俞樾先生在此接待贵宾,或举行家中喜庆活动。

“乐知堂”西侧是“春在堂”,为当年俞樾讲学、会友之处。现陈列有《春在堂全集》的木刻雕版。“春在堂”后的“认春轩”内,还摆放着一架钢琴,据说这是江南名妓赛金花的遗物,这琴原先保存在丈夫洪钧宅里,解放后移至曲园。

绕过“认春轩”,来到花园。花园布局曲折多变,右侧蜿蜒假山,中间小池,左侧曲廊,曲廊墙上嵌有碑刻多块,如有俞樾手书《枫桥夜泊》诗碑。假山上有座“曲水亭”,亭对面的假山上是座“回峰阁”,据说当年俞樾常在此间小坐玩月。

东北角的“艮宦”,是俞樾当年的卧室。沿廊西行,有三间书房,名“达斋”。光绪五年,在“春在堂”南增建“小竹里馆”,又称“前曲园”。

据说,俞平伯从小生活在曲园,深得曾祖俞樾喜欢。7岁开始跟着曾祖读书习字,每晚,他坐在桌前,曾祖口授文字。俞平伯在晚年所作《偶忆吴下儿嬉往事》中写道:“认春轩内一杯茶,春在堂前一笑哗……”

俞樾著述,培养孙儿、曾孙,都在曲园,可见老人对曲园充满了眷恋。从曲园老人到陛云父子,曲园石库门中接连走出三位名人,斯文一脉,浓郁的书香在这里一直弥漫着。

清雅庭院深几许

寄情:袁学澜故居

官太尉河边,遥对双塔,有一座平静低调的老房子,正中匾额上写着“吴都会馆”四个大字,这里就是袁学澜故居。

故居又名“双塔影园”,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宅子坐西朝东,现有建筑面积3275平方米。修复前,这里曾经住着63户居民,违章建筑较多。1996年,由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购得,并着手对老房子进行修缮。

宅子分南北两路。南路,官太尉桥路15号,现存正房三进,另有两进偏房、一进下房、一座后花园。北路17号,正房四进。此外有两座砖雕门楼保存尚完整。

袁学澜是清代著名诗人,世代居住在苏城东南的尹山乡袁村,家里有田宅。咸丰年间为躲避兵乱,袁学澜买下了官太尉桥附近的旧宅,带着母亲迁居到苏州城里。购宅后,袁学澜重新设计,辟花园,修池塘,植名卉,把一个普通的宅院打造得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建成后,老袁还写了一篇《双塔影园记》,其中描述道,“无雕镂之饰,质朴而已。鲜轮奂之美,清寂而已……”

袁学澜在双塔影园,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完成了多部著作。他一直活到九十多岁,似乎应了那句“塔之秀气所聚、居者多寿”。

今天,当我们来到双塔影园,遥望双塔悬影,感受古园趣意。宅子里的那些廊柱楼门、匾额窗栏,传来一种古朴、高雅的气质,这和园主的格调好似吻合。

想象一下老袁当年的生活:沿着长廊,来到花园,坐于亭中,看着水中荡漾的塔影,诗兴油然而生。也许,还能隐约听到定慧寺的晚钟暮鼓,听见官太尉桥畔传来的吆喝叫卖……

苏州园子精巧、淡雅、写意见长,园林建筑充分体现了主人的情趣和品位。隐逸在城市中的名居众多,寻访便能发现个中精妙。尽管不再拥有那些磅礴的过去,洗尽了铅华,却依旧有它的气场存在。在它面前,岁月的演变仅弹指一挥间,但其中的“文化符号”却让巷子在静默中生辉,如经年的好酒一般,越发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