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太湖船菜争议中上岸 正宗技艺正濒临失传
作者:  文章来源:苏州新闻网   点击数 475  更新时间:2014-6-27 16:05:45  文章录入:zhuning

 

作为苏州地区特色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吴中区光福镇的太湖船菜吸引着无锡、上海等地乃至海外大量的游客和食客慕名而来,饱览秀丽湖光山色、品尝美味佳肴。然而自“太湖水危机”后,流动千年的江南飨宴在争议中离水上岸,如今太湖船菜何去何从依然不明朗,但它的身影却从未在食客的心中绝迹。

江南飨宴流传千年

一面泛水清游,饱览秀丽的景色;一面品尝别有风味的“船菜”,个中的乐趣在城市餐馆酒楼中是难以享受得到的,而这正是极具人气、备受游客喜爱的太湖船餐。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国,风行于清代,真正走向市场则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

太湖船餐之所以兴旺,一靠原料新鲜,二靠烹饪手艺。最早经营者是地地道道的渔民,他们沿袭了数百年来当地传统的烹饪手艺,多用活杀、活炝、清蒸、白煮等方法,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鲜嫩可口,让前来游玩的旅客可饱饕餮之福。据悉,船餐中有的菜肴还带有特定的太湖船家习俗。像一款名为“两鲜”的老烧银鱼白虾,其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渔民打鱼忙,经常将银鱼和白虾放在一起做一道菜以节省时间;二是因银鱼无骨无刺,小孩饭没吃完菜就吃光了,放一点白虾,可让孩子吃得慢一点。

1993年底,光福人张林法率先在太湖上开出了具有渔家风味的湖鲜楼,置身湖上的新鲜感和船舱外的美丽风景,让这里顾客盈门。2000年前后是太湖船餐最兴旺的时候,那时光福的船餐馆一度达到18家,船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吴江、宜兴、无锡等地的太湖岸边也纷纷开出了船餐馆,大有形成环太湖水上餐馆带之势。

正宗技艺濒临失传

26日下午,记者来到光福镇的渔港村,这曾经是人气十足的船餐一条街,但记者看到的是,原本林立的水泥船早已拆除殆尽。在光福全镇兜了一圈,发现许多打着“渔家宴”、“船菜”招牌的餐馆,菜单上的菜已经变了花样,甚至还出现了烤鱼、水煮鱼这类外地做法。“现在顾客的口味偏重,我们也是迎合大众的需求,只有个别的像盐水虾、清蒸白鱼这类常见菜还用老做法。”一家餐饮店的老板坦言。

自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太湖船餐的生意就开始变差,即使是双休天、节假日,食客也是寥寥无几。2011年11月1日,国务院《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又正式施行,其中明文规定太湖岸线内和岸线周边5000米范围内等处,禁止设置水上餐饮设施。至此,苏州环太湖沿岸的船餐开始陆续上岸。上岸后的太湖船餐,似乎并没有延续以前的众多菜式,餐饮店经营者们纷纷“推陈出新”,“渔家宴”、“船菜”越来越没有“渔”味。

“这几年太湖船菜的菜肴菜式在传承创新方面没多大起色。”市餐饮行业协会人士称,现在提起太湖船菜,苏州人大多只知“太湖三白”。一位美食达人也认同这一点,太湖船菜起码有2000多只菜,道道都很注重太湖水乡风情的借用。“现在只有零星的太湖渔家船菜还在夹缝中艰难维持着,再不抓紧保护,沿袭了数百年来当地传统烹饪味道就要消失了。”不少美食爱好者大声疾呼。

传承振兴当下做起

现在,随着全国水上游势头一浪高一浪,秦淮河宴、扬州船宴、西湖船宴等各色宴席如雨后春笋,就连北方缺水城市也纷纷打出以“船菜”为噱头的水上游览项目。反观作为太湖船菜的原创发祥代表的苏州,却将船菜奏成了“绝唱”。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哪怕上岸也应该把船菜传承发扬下去。”吴中太湖旅游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太湖船菜的兴盛得益于清澈的太湖水,受惠于旖旎的太湖风光,与太湖风光旅游互相促进,可以说曾对苏州环太湖的餐饮业、旅游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而导致民俗观赏等文化价值的渐渐缺位的时代大背景下,如果将太湖船菜这一具有地方饮食特色的传统技艺保护并传承下去有着更深的人文意蕴。

他认为,目前,要恢复太湖船菜最大的障碍是环保问题。“可以先从已上岸船餐的菜式传承保护入手,至少在技艺上、文化上延续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