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偌大太湖仅剩5条纯木制渔船
作者:  文章来源:苏州新闻网   点击数 277  更新时间:2014-7-3 10:48:01  文章录入:zhuning

 

  太湖边的渔船(资料图片)

太湖,最诗意的当是夕阳西下时的点点帆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幕正在离我们远去。偌大太湖,纯木制的渔船只剩下区区五条,还能制造太湖七桅渔船的造船师傅只有蒋林生这一个宝贝疙瘩。

光福镇,正千方百计留住太湖渔船这一文化符号,守住渔家人的一片留恋一片乡愁。继去年为太湖七桅渔船的制造技艺申报非遗后,今年他们希望能将蒋林生列为非遗传承人。

太湖渔船身影难觅

纯木制的只剩下5条

前几天的连续阴雨,让光福渔港村村民蒋林生很不踏实。昨天一大早,记者跟随蒋林生来到渔港村渔船集中停泊的港湾,见到了让他一直惦念的那条七桅渔船。这艘25米多长、4米多高的渔船明显比周边的船大一号,整个船身都被黑色的篷布遮住。掀开篷布的一角,我们钻了进去。“还好,没什么问题。”看到甲板上没有漏到雨水,整个船体安然无恙,定了心的蒋林生告诉记者,这艘船是他于2005年设计、建造的,也是目前太湖上仅存的四条七桅渔船之一。“设计、建造、维护都是我来做,就跟我的孩子一样。”

有着近5000多年历史的太湖七桅渔船是江南一带历史悠久的生活工具,相传吴王夫差和西施当年泛舟太湖就是乘坐这种船。还有一种传说,它本是岳家军战船的船形。它两边船帮很高,头尾的挡板结实。岳飞遇害后,岳家军水师退到太湖,并将战船改为渔船,靠打鱼为生。而另一种较小的五桅渔船据说也是从当年“北洋水师”的船型改换过来的。

摄影家的镜头里曾留下过无数太湖中“万舟竞发”、“扬帆启航”等优美的画面。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些令人怦然心动的画卷却只能在记忆中搜寻了。光福渔港村是内陆最大的港口,村党总支书记张兴娣告诉记者,整个太湖目前只剩下5艘纯木制的渔船,4艘为七桅渔船,分别在东山、光福、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以及无锡,另外在吴江还有一条为五桅渔船,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维修保养成本太高

大修一次堪比翻新房子

为什么太湖渔船越来越少?

今年59岁的蒋林生就是出生在船上,对太湖渔船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对于太湖上的渔民来说,渔船本是世世代代传承的最重要的家产,就如同陆地上的老宅一样。蒋林生家本来就有一条七桅渔船,当时的编号为“集体35号”,到1992年这条船被拆除时,已经有150多年历史了。

拆船,在那个年代并不是一件稀罕事。由于维护成本高,很多渔民陆续将使用了上百年的木船换成了更加经济实用的水泥船。他算了一笔帐:木船常年浸在水中,需要擦桐油来防腐蚀。经济状况好的人家,每年要为木船擦3次桐油,按每斤20元的价格计算,一艘七桅渔船一次要用去50斤左右,也就是每次1000元左右维护费,一年下来将近3000元,还不算上人工,成本堪比私家车。而每次擦桐油至少要耗去一周时间,这代表渔民将有一周时间无法外出劳作。

木船每隔二、三十年就要大修一次,对于普通渔民来说,大修一次的费用不亚于翻新一套房子。特别是木料,古船一般都是用柏木,现在大块头的柏木很难找到,需要去江西一带去寻觅杉木替代,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巨大。在劳动力方面,木船同样没有优势,据介绍,一艘七桅木船需要至少8个劳动力,而水泥船最多只要5个人。

正是这些原因,古老的太湖渔船,渐渐被搁置,甚至遗弃。

谁还会建造传统渔船

蒋林生成了独苗

记者了解到,从1965年到2005年,苏州环太湖周边渔村没有建造过一条纯木的七桅或五桅渔船。直到2005年,蒋林生萌生了重新建造一条七桅木船的念头。

重新建造一条七桅木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造船和修船的工作十分艰苦,如今完全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整个太湖也只剩下蒋林生一人了。蒋林生从小喜欢木工活,经常跟着家中大人一起修理木船。但是建造新船,他也没有经验。2005年以前,他搜集了各种史料,四处请教老渔民,整理出一套太湖七桅渔船的建造技术,并以此仿照大船的比例制造过不少小船模型,为建造记者看到的这条七桅渔船积累了经验。

“制造这艘船用了整整4个月时间,花费了近80万元,很多建船的木料还是热情人捐赠的。”蒋林生带着记者参观了这条渔船。船上整整有14间舱室,包括卧室、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其中船头舱是看风人住的,船艄舱是长辈住的,大艄舱是专门为新婚夫妇准备的,当地人叫子孙舱。这艘船完全按照古七桅渔家船设计制作,现在俨然已成为渔港村的“明星”。蒋林生骄傲地告诉记者,有好几部影视作品都曾经在这艘船上取景,许多来渔港村参观的客人都点名要参观并与之合影。

今年下半年,蒋林生将要去为在东山的那条七桅古船进行维修。这艘船是当年从渔港村一个渔民手中被买走,但当地并没有擅长修理、保养这种古船的技师。“会修七桅船的人现在很少,我这次要带8个帮手过去,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记者了解到,这艘船的修理费用在50万左右,需要耗时3个月。

当年拆船的渔民后悔了

光福要借旅游复兴渔船文化

“现在太湖七桅、五桅渔船已经成了水上古文物了,曾经拆船的渔民中,后悔者不在少数。”张兴娣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水泥、铁皮船充斥太湖水面的同时,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太湖渔船作为旅游休闲的资源也渐渐流失。

现在,多桅渔船已基本告别了捕鱼、水上运输等历史任务,逐渐用来发展渔家文化体验平台或者用于影视剧拍摄,成为休闲观赏式渔业范畴的一种象征。但是随着太湖的开发,不少渔民都陆续离船上岸,使得这些渔船逐渐被闲置,如何保护利用成了光福渔港村面临的一个问题。

2000年,无锡太湖鼋头渚景区从渔港村村民蒋乾元夫妇手中购买了一条有着180多年历史的七桅渔船,这也是目前太湖最古、最大的七桅渔船。该船因年代久远,不便迎客航行,一直静静地停靠在湖畔。每年到了樱花节的时候,无锡便到苏州来租借很多并非纯木制的五桅渔船助阵,巡游太湖鼋头渚水域,形成“太湖扬帆”的特色景观。而今年,太湖西山岛也在光福渔港村购买或租借多条渔船,打造太湖印象系列旅游项目。这种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来带动太湖“渔船”保护的尝试,赢得了一片叫好声。

张兴娣告诉记者,按照他们制定的太湖渔船保护五年计划,去年他们成功为七桅渔船建造技艺申请了非遗项目,今年将为蒋林生申报太湖渔船建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渔港村现在还有三桅、五桅渔船400多条。我们已经出台措施,渔民今后如果要变卖或者拆除渔船,村里将出资收购,用于今后统一打造体验渔家文化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