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 站内地图
核缘一生

首页

关键词: 瑞兽 核雕 苏州核雕 包衣观音 观音
苏州核雕网

核雕资讯

您当前位置:苏州核雕网 >> 核雕资讯 >> 最新动态 >> 浏览文章

日伪控制下苏州货币的递变

2013-7-4 16:26:56 中国江苏网 佚名 【字体: 人气: 我要评论
我要分享: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当年11月19日苏州被日军占领,12月3日,伪苏州地方自治委员会在吴县光福成立。日本的军用手票随即在苏州市面上出现,这是在日军暴力之下推行的货币,受到了苏州百姓的强烈抵制。

1938年3月28日,以梁鸿志为首的所谓“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同年5月,以汉奸陈则民为首,在苏州组成了伪江苏维新政府。伪政府设在本市东北街原清代八旗奉直会馆内,即今苏州博物馆老馆与拙政园所在地。为了应对国人对使用日本军用票之厌恶,伪政府开始设立专为日伪攫取利益的伪银行,发行名义上可以兑换国币的钞票,以此来抵制民国政府推出的法币。1939年5月16日,日伪在上海设立华兴银行,并在苏州设立“华兴商业银行苏州分行”,发行“华兴商业银行券”,简称“华兴券”。这家银行名义上是中日合办,实际上就是日本银行,资本金实际全部挪用了江海关税款,日伪根本没有任何资本金投入,虽然在“华兴券”上明确印上了“凭票即付国币”的字样,实际上这种钞票与民国流通的法币并无兑换机制。这种为日军捞取中国人财富的钞票,很快在苏州推出,并强迫苏州市民使用。苏州市民看穿了日伪发行货币掠夺中国资源的把戏,对于“华兴券”基本上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据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39年上期报告记载:“华兴银行成立后,苏州即设立分行,虽市上有该行钞票发现,但居民信任法币,而该行仍将其钞票提高价值,升水兑换法币,最初凡持一元华兴券向该行兑换,可得法币一元四角,旋减至一元二角五分。”至1941年初,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华兴券”即停止发行。

1940年3月,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打出“还都南京”的旗帜,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1月汪伪政权的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于南京,由伪财政部长周佛海兼银行总裁,发行“中央储备银行券”,简称“中储券”。日伪政权打着“新三民主义”的旗号,在“中储券”的设计和印刷上大做文章,在该券正面都采用了孙中山先生肖像,背面采用了中山陵园图案,但是这无法掩盖“中储券”为日寇掠夺中华资源工具的实质。最初的“中储券”多由日本帝国内阁印刷局(东京)及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承印,后来因发行量大增,遂在国内上海、汉口等地也有印刷。为了降低“中储券”的印刷成本,以及加速其印刷速度和加大印量,他们将起初的凸版改成了凹版,继而又改成了平版;纸张由开始的花纹纸改成了无花纹纸,继而又改成了轻质纸;由起初的双面双号改成了单面单号,继而又改成了只印代号,不印编号;同时各种面值钞票的面幅在递变中越改越小。1942年4月2日伪《江苏日报》刊载:苏州“中储银行挂牌,旧法币百元对储钞七十七元”。自1942年7月15日起,日伪政权禁止法币在苏州市面流通。日伪政权发行“中储券”目的就是为转嫁日本庞大的军事开支,让日军更凶狠地搜刮中国人民的财富,因此“中储券”不断贬值,票额越发越大。到1945年4月,千元券、五千元券、万元券(图2)都得以陆续发行。至抗战胜利前夕,最大面值达到10万元的“中储券”已经印好,只因日本宣告投降,未能发行。当时苏州百姓对日本占领者深恶痛绝,依然相信法币,仍暗中使用法币。出现了在正宗的法币中国银行钞券上加盖“救国”印戳后继续流通等情况(图3)。这种加盖口号的法币,既进行了抗日宣传,又长了中国人志气。

日伪统治苏州以后,由于战争和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市面上物资严重短缺,物价飞速上涨,货币急速贬值。此际苏州市面上使用的货币相互交叉,品种繁杂,流通十分混乱,原来市面上使用的金属货币面值已大大低于自身材质价值,百姓纷纷将铜元、银角子等辅币收藏起来,不肯拿出来使用,市场上小额找零出现了极度困难的局面。汉奸陈则民为首的伪江苏维新政府为了维持他们的傀儡统治,设法摆脱货币流通中的僵局,决定发行铜元券。这套“铜元券”主图全部采用了苏州名胜、古迹,而且是由苏州人设计和印刷的纸币,虽然是伪政权统治下的产物,使用时间又十分短暂,还是受到了苏州纸币收藏者的注意。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