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 站内地图
核缘一生

首页

关键词: 瑞兽 核雕 苏州核雕 包衣观音 观音
苏州核雕网

核雕资讯

您当前位置:苏州核雕网 >> 核雕资讯 >> 最新动态 >> 浏览文章

十八大典型杨守松:为百戏之祖铺平回乡路

2013-7-8 15:14:17 乐居昆山 黄姗姗 【字体: 人气: 我要评论
我要分享:

他,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度剖析;他,对社会发展持有独到见解;他,凭借两本以“路”为名的著作闻名于世。他就是著名作家杨守松。从《昆山之路》到《昆曲之路》,杨守松时刻关注昆山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道路,提出带有普世价值的思考命题,通过昆山之路写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昆曲之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立志穷尽一生,为“百戏之祖”——昆曲铺平回乡路。

从《昆山之路》到《昆曲之路》

“二十年前,杨守松写了《昆山之路》,二十年后又写了《昆曲之路》,前者写的是经济,后者写的是文化。其实,经济也好,文化也好,不过是人们见诸社会的两种行为。而对于社会的研究,直接间接、或多或少,似乎终将涉及到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我们究竟期待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到底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为杨守松的《昆曲之路》写的序中,有这么一段话。

快节奏的时代发展,需要富有耐心、慢节奏的文化建设。“现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发展促使百姓需求向文化、精神层面转变,开始追求一些更高层次的东西,这时候,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要紧紧跟上,在这种思路下,我把重点转向有品位的文化,有骨气的精神。”当被问及从《昆山之路》到《昆曲之路》,创作中的关切点何以从经济转向文化时,杨守松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昆山的文化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现在最当务之急的是让老百姓崇尚文化,思考如何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文化实力。”杨守松将昆曲作为文化的典范,希望从昆曲来把握文化发展的道路,“昆曲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之路”的缩影。他对昆山的文化建设有自己的设想:“我们要鼓励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为文化、为昆曲做点实际的工作。”

五年磨就昆曲“百科全书”

作为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图书,《昆曲之路》不仅是对昆曲历史的梳理和昆曲命运的解读,而且是在以昆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作为载体,来描绘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呵护。

从某种意义上说,《昆曲之路》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在对其历史的回顾中、在对经典事例的述说中,《昆曲之路》开启了昆曲的发展空间,体现出中华民族丰富的审美取向,审视着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问题。

被业界誉为雅俗共赏的昆曲“百科全书”——《昆曲之路》,由杨守松耗时5年写就,作品采用纪实和访谈的方式,再现了昆曲的发展,其中的故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该书首次披露了《十五贯》进京演出的前因后果,详细地记录了昆曲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艰辛过程,还有中国第一届昆剧节的举办、青春版《牡丹亭》的来龙去脉,以及对昆曲艺术魅力的传达、对昆曲界众多名家、大师的访谈等等,应有尽有。通过本书的写作,杨守松成为了全面采集重要昆曲人物意见、重要昆曲事件的第一人。

“水磨腔”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创作《昆曲之路》的过程中,杨守松同时开始着手为昆曲回故乡铺路。他为巴城企业家沈岗与江苏省昆剧院牵线搭桥,前后两年多时间,经过20多次接洽、商讨、争论、修改,使新版昆剧《我的“浣纱记”》于2010年9月隆重首演,阳澄湖畔“玉山雅集”盛况重现。

他坚信,昆曲姓昆,理应扎根在昆山。因此,他一直建议在吴语区中小学开设昆曲课。如今,看到11个区镇都设有小昆班,他很是欣慰。他说:“从普及中抓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好苗子,昆曲才有未来。”

今年3到6月,昆山举办了“昆曲回故乡”系列演出,昆剧艺术家为昆山的学校、台企、社区整整送来百场演出,其中,全市70所中小学全覆盖。杨守松对本次活动评价颇高,他说:“这种活动对昆曲的推广和普及作用是很明显的,即使每场只有一个观众喜欢上昆曲,一百场下来也有了100名爱好者,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就是这么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杨守松坦言,凡是真正做昆曲的,他都去做“义工”。企业家王强对文化情有独钟,他就牵线搭桥,和省昆剧院签约成功,并且租下了巴城老街的茶楼,今年9月,这里每天都会有昆曲演出。玉山镇文体站普及昆曲很认真,他就将自己的资源提供给他们。最近,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在巴城开办了两个昆曲曲社,50多人参与其中。

在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下,已有六百年历史的发源于昆山的昆曲,正在一步一步,走入昆山寻常百姓家。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