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 站内地图
核缘一生

首页

关键词: 瑞兽 核雕 苏州核雕 包衣观音 观音
苏州核雕网

核雕资讯

您当前位置:苏州核雕网 >> 核雕资讯 >> 最新动态 >> 浏览文章

散落在民间的民歌瑰宝如何“复活”

2015-6-25 16:13:42 姑苏晚报 佚名 【字体: 人气: 我要评论
我要分享:

  芦墟山歌参加湖北武当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 (资料照片)

  芦墟山歌参加湖北武当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小兵

近几年,吴江区把民歌作为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和投入,通过建立保护网络,形成四级名录保护项目体系和传承人等形式,让民歌“复活”,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今晚,由文化部、省文化厅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山歌展演将在吴江拉开帷幕,就是吴江对民歌艺术保护的最好例证。

朗朗上口却成绝唱?

“山歌勿唱忘记多,搜搜索索还有十万八千九淘箩,吭嗨吭嗨,扛到吴江东门格座垂虹桥浪去唱,压坍仔格桥墩塞满东太湖……”就在本月6月13日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当晚,来自吴江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墟山歌·五姑娘》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乐舞金陵》舞台上上演,这首“唔咳嗨啷”、朗朗上口的山歌,迷倒了现场不少人,引来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芦墟山歌·五姑娘》打破了长期以来汉民族地区无长歌的定论,堪与壮族的《刘三姐》、彝族的《阿诗玛》相媲美。然而就这么一首曾经广为传唱、红极一时的山歌,在汾湖会唱的寥寥无几。

芦墟山歌是吴歌的四块金砖之一,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一部在民间广泛传唱、史籍上寻找不到的生动史册,是研究社会学的珍贵资料。2006年,国务院公布芦墟山歌(吴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虽然芦墟山歌具较高的社会价值,但随着生产方式与生活节奏的改变,现在的青少年一代都热衷于追捧流行歌曲的明星,与曲调凄苦的芦墟山歌渐行渐远,观众的流失,直接导致民间艺人的生计都出现了问题。因此,唱芦墟山歌的民间艺人也纷纷转行和流失,甚至出现了传承的困难。吴江区汾湖当地45岁以下的人对芦墟山歌知之甚少;50岁以下至60岁左右的人能够演唱的也寥寥无几;能讲善唱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而这些艺人相继离世,逐年减少。与芦墟山歌的命运相仿,吴江另外的吴歌三块金砖同里宣卷、太湖渔歌和赞神歌同样因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过去农村里劳动的场面和自然环境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濒临绝唱的危险。

精心保护民歌“复活”

近日,记者走进芦墟实验小学少儿山歌班,这里的小朋友都能哼唱几首芦墟山歌。1997年9月,芦墟实验小学成立了少儿山歌班,学生开始演唱芦墟山歌,使芦墟山歌在学校得以传唱和传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传一方歌,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地方文化的血脉和基因,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吴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吴江对散落在民间的民歌进行全面的普查和挖掘,开展抢救性保护。2007年吴江组建了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并先后成立非遗保护办公室、非遗普查工作组、非遗评审领导小组、非遗专家库和非遗数据库等。随后,吴江又建立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制度。2009年,《吴江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正式发布。该“办法”不仅明确了民歌等非遗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申请和审批、监督与管理等事项,还明确每年用于专项补助的经费达60万元,并实施包括“我们身边的非遗”采录行动,开展抢救性保护,对现存的民间的纸质、声音资料,运用现代音像技术手段,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资料库实现信息化管理;吴江区还通过奖励和多办活动等方式,提高民歌人才传承民歌的积极性;吴江区还加大宣传推荐力度,不断打造具有广泛、持久、稳定特点的民歌文化活动品牌。

同时,吴江开展“我们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点工程,将民歌艺术带进学校、带进社区、带进旅游景点。年轻一代是民歌继承的主体,通过学校教育、兴趣班、社区文艺队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和接触民歌,进一步激发起年轻一代对民歌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