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 站内地图
核缘一生

首页

关键词: 瑞兽 核雕 苏州核雕 包衣观音 观音
苏州核雕网

核雕资讯

您当前位置:苏州核雕网 >> 核雕资讯 >> 最新动态 >> 浏览文章

“非遗”传承:手艺的传承与振兴源于文化更需情感

2015-7-28 14:49:29 姑苏晚报 佚名 【字体: 人气: 我要评论
我要分享:

7月15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班,来自苏州的120位刺绣、核雕艺人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集中培训。7月24日上午,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及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一行检查指导试点工作并视察了相城区非遗展示交易馆,项兆伦对苏州“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及“非遗”保护发展给予了好评,并希望苏州的试点工作可以常态化,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提供成功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今年5月初,苏州市文广新局就接到了文化部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6月16日,文化部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该试点工作的现场协调会议,统筹组织各试点院校在2015年暑期开展传统工艺项目培训工作。会议由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主持,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及23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院校的负责人、相关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参加会议。

据与会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红介绍,项兆伦副部长在此次会议上阐述了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的意义、原则和目标。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生活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是参与面最广、流通性最强的“非遗”门类,但是目前,相当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的综合文化修养、设计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上缺少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行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搭建起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要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逐步培养出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

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是希望通过委托高校对非遗传承人群大规模培训,提高传承人群的学习能力、传承水平,进而提高传统工艺的品质,扩大中国传统工艺品市场认知度和市场份额,促进传统工艺更加广泛地走进现代大众生活,最终使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对于院校来说,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能够为院校艺术教研注入本土和民间灵感,是院校从传统文化和“非遗”中汲取教学养料、扩宽办学视野、完善学科建设、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机遇。

■“非遗”传承人群亟需“强基础、拓眼界”

按照文化部的具体要求,此次的培训是本着“强基础、拓眼界”的原则开设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非遗基础知识等基础文化理论知识;美术设计、艺术鉴赏、项目风格介绍等专业基础课程;应用技艺和衍生品开发等应用类课程;以及与代表性传承人、设计师、营销人员的交流互动等。要通过培训补非遗传承人群文化修养之缺、美术基础之缺、设计意识之缺、市场意识之缺;通过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发现生活之美、传统工艺之美,更好地将美带入作品,带进生活。

舟山核艺春秋工作室负责人李晓春是核雕A班的班长,到目前为止,我和不少同行同“学都觉得参加这次培训真的很幸运、太需要。培训班为我们配备的老师都比较专业,这几天的授课内容对我们创意的启发、作品构思、图案设计都很有帮助,这样的学习感觉非常及时。大家热情很高,上课也几乎满员;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功课时同学们还进行了很好的交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天文化部领导在给大家讲话时,特别提到了核雕的创新,他点评现在的核雕做工比较满,没有留白,他认为核雕要成为艺术品,不管把玩还是观赏,其造型图案都不能太实、太满。他的点评虽然只有几分钟,但真是很精通、很到位。”

2003年,李晓春从仿古木雕转行到核雕,是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可以一辈子干到底的雕刻技艺,“虽然我已经熟悉苏作雕刻制作工艺,但在实践中慢慢发现,有些理论一定要系统学习,比如绘画基础,虽然我会画,但基础不够扎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基础差、光做不会说或者说不出,这是我们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的一个通病。不会说、说不出的背后当然是有缺失的,坐进课堂里学习后才知道手工艺与绘画书法与诗词歌赋那些高雅的内容有些是相通的。”

来自卢福英刺绣艺术馆的汤晓红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绣娘,从16岁从事苏绣以来,她不断觉得“传统题材的绣品越来越少了,很多有创意有想法的绣品才是有需求的。”虽然汤晓红担任了苏绣B班的班长,但是她的老师卢福英也坐进了培训班的课堂中,“而且同学中还有很多算是我母亲辈的老师们也在认认真真地做笔记,做功课。”她坦言大部分绣娘的文化程度不高、学历也不高,如果要把苏绣的二次创作从“被动”提升到“主动”的层面上来,必须要有宽阔扎实的美术基础、开放敏锐的艺术视界,这当然需要绣娘不断地学习与拓展。

手艺的传承与振兴源于文化更需情感

在上海参加文化部会议时,项兆伦副部长的一句话给李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特别强调,那些从事‘非遗’并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在这个出发点上去努力发现手艺和生活可以衔接的点,这正是‘非遗’在当代延续生命的重要基础。”

苏州手艺人们对手艺的热爱,在此次“培训计划”伊始,就让李红及同事们大感意外,“当时,文广新局依照文化部的要求,进行了申报,实地考察,审核等相关工作。这些过程完成后,我们就面临学员的组织工作,虽然此次部里下了大决心大力气,提供了食宿全免的优越学习条件,但是考虑到集中培训毕竟为期1个月,对于工作室来说,是需要全脱产来参加的,这势必会影响生产与收入。所以我们在通过吴中区文体局、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向相关地区组织参训人员时,确实也有怕招不满的顾虑。而且事实上我们后来了解到在全国其他试点城市与学校中,的确出现了这个现象。可是情况大大出人意料,报名通知发出当天,120个名额一下子就满了,区里的工作人员仍然不断接到要求参与报名的电话,艺人们的热情都让人‘招架不住’了!”在确定了最终的参训人员后,市文广新局还与工艺美院共同制作了一份“训前调查问卷”,调查参训人员的年龄、性别、从业简历、学历、学习需求等,为有效的高质量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分析。

如果说掌握技艺只是谋生的需求,那么在手作中找出文化味儿就已经是快乐的需求,不过,家族传承苏绣的汤晓红还有一种更自然更有生命力的解读——情感需求。“我的父亲去世较早,是母亲用一根绣针养活了我们一家三口。我的外婆今年已经80多岁了,她仍然每天要坐在绣绷前,刺绣真的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与我当年同时学习刺绣的小姐妹有七八位,现在坚持下来就我一人而已。刺绣的确是个枯燥乏味的活儿,可是要想出精品出新品,就一定要沉心静气,愿意甘守寂寞的年轻人的确越来越少了。我有两个女儿,一个6岁一个4岁,不论她们长大成人后如何选择,我都要教她们学会刺绣。”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